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专家学者齐聚贵州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共话影像发展之路

2020/09/29 09:15中新网贵州阅读量 2634 次 本届大赛  -  大赛动态

2qam-haakvzi6540664.jpg

图为研讨会现场。 刘鹏 摄

中新网贵州镇远9月28日电 (记者 刘鹏 周燕玲)“用心、用情、用功,摄影创作不要浮光掠影,而要深入、深扎。”28日,在贵州镇远古镇举行的对话:影像中的原生态精神与物质内涵研讨会上,中国摄协副主席、中国摄协艺术摄影委员会主任柳军如是寄语摄影创作。

  上述研讨会是2020多彩贵州·第十三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以下简称,大展)系列活动之一。

  研讨会上,国内多位社会学学者、人类学学者,民族文化专家,摄影界专家学者及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挖掘影像中的原生态精神与物质内涵,探讨影像未来发展之路。

  “我们之前做了一个关于蓝染的调研,发现用的蓝染种子和原料很少有自己原生态的,基本上用的是日本及韩国进口的。作为草木染的一种,蓝染有着悠久历史,然而,这些传统的技艺到现在用的是国外的技术和原料,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蓝染的原生态就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赵连赏在研讨会上把传统工艺的原生态和现实操作发生冲突的例子进行了巧妙的阐述。

  “拍摄的理由比拍摄的过程更重要,没有反思的摄影是不值得拍的。”民族志纪录片导演、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朱靖江说,摄影师在拍摄某一题材时要有思考,思考作品背后和以后的影响,努力让影像成为文献,成为后人了解这个时代文化的媒介。

  朱靖江建议,未来影像的发展尽可能丰富、多元,摄影师们要尝试用多种影像方式对主题的描述,因为影像媒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影像在讨论一种文化的时候,也要关注它的变迁。

  “做好原生态摄影就要了解原生信息。”《东方文化周刊》视觉总监刘冻说,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前不被认可的民俗摄影成为了现在的一个新高度,民俗摄影如何继续往前走。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或许给出了答案。

  山不变,人在变。刘冻对本届大展的主题以“共同的世界——以山为语 ”以及大展的融和创新表示点赞。

  作为目前全球唯一持续以关注原生态文化为核心的影像活动,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一直在坚守和陈述,以影像为载体,研究原生态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完)

 

                                                                                      【编辑:杨茜